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9-04 10:25
□王益華
娘說:“你老爺爺活到93歲,在60年代,可是真真正正的高壽。”娘的聲音頓了頓,像是在回憶那些遠去的日子,“那時候糧食金貴,你爺爺手里就那么點口糧,天天晚上在煤油燈下算,今天煮多少粥、蒸多少窩窩頭,總得先讓你老爺爺吃飽。就連熬稀粥,鍋底那層最稠、帶著米香的,他都一勺不留地盛給你老爺爺,自己就喝漂著幾粒米的清湯,餓肚子是常有的事。”
我想象出那時的場景:昏黃的油燈下,爺爺端著粗瓷碗,看著老爺爺小口喝粥,自己的肚子卻在咕咕叫。可他眼里沒有半分委屈,只有踏實和安穩。娘接著說:“你老爺爺晚上睡覺不踏實,手邊總放著個小皮鼓,哪兒不舒服了、想喝水了,就輕輕敲兩下。你爺爺就睡在旁邊的小床上,不管多晚,一聽見鼓聲就立馬爬起來,端茶、掖被角、噓寒問暖,從沒讓你老爺爺等過。那時候你爺爺是十里八鄉的鄉紳,誰家有事兒都愿意找他評評理,不只是因為他公道,更因為他這份孝行,人人都敬他。”
奶奶更有福,活到99歲,無病無災地走了,在農村這叫喜喪。爹那時也已七十多歲,頭發都白了,可照顧奶奶還是親力親為,一點都不馬虎。有年冬天,下著鵝毛大雪,奶奶突然說想吃街口張記的燒餅,爹揣著錢就往外跑。雪沒到腳踝,爹深一腳淺一腳地去,回來時褲腿全濕了,燒餅卻用棉襖裹得熱乎乎的。還有一次下大雨,奶奶念叨著想吃紅燒肉,爹冒雨去集市買肉,回來在灶臺前守著,慢火燉了兩個多小時。晚上爹就在奶奶床邊鋪個小床,和衣而臥,就怕奶奶夜里有動靜。冬天屋里燒著暖氣,夏天早早把空調打開。奶奶高壽,含笑九泉。爹是退休教師,桃李滿天下,逢年過節總有人來看他,都說他為人正直、辦事公道,對老人又這么孝順,是個好人。
爹已八十有二,身子骨也大不如前,走路蹣跚,行動不便。怕爹晚上上廁所摔著,我們兄妹三人輪流陪夜,為了更好、更方便地照顧爹,我們都開著房門睡覺。為了爹方便,給爹買了一個小鈴鐺,有事爹就晃一下鈴鐺。夜深人靜時,那鈴鐺聲是如此的清脆、悅耳。這聲音是號角,是命令,是召喚,是責任,更是一份心甘情愿的義務。深夜里鈴鐺聲傳遞著父子深情,傳遞著父慈子孝,孝心永恒。有時顧不上穿鞋就跑到爹的身邊,看爹有啥要求。但愿這樣的陪伴,長些,再長些。爹,祈求您慢慢老,我舍不了您,您舍不了我……
一代又一代,我家的孝就這樣傳承、發揚、升華;一代又一代,我家的愛更深、情更重、孝更濃。這代代相傳的孝,就是爺爺碗底的稠粥、爹冒雪買的燒餅、我們兄妹夜里匆匆的腳步,還有那串在深夜里,清脆又溫暖的鈴鐺聲。
娘沒文化,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。但娘說:“孝順還出孝順子,不孝還出無義郎”。娘說的是真理,這就是孝的傳承。